一、正名
2002年春节期间,我闲翻顾炎武的《日知录》,忽然被一句话触动,心中大震,绕室疾走,浮想联翩。
下边抄录这段话(括号内为引者注释):
“一邑(县)之中,食利于官者,亡虑(大约)数行人(古军旅一行为25人),恃讼烦刑苛,则得以嚇射人钱。
故一役而恒六七人共之。”
[153]
这里描绘了一种常见现象:官家的一个名额,总要由六七个人共用。
那么,我问自己,这多余的五六个人及其所属的集团叫什么名字呢?
现代汉语称这五六个人为“超编人员”
,古汉语把多余的公家人称作“冗员”
。
超出成不妨如此称呼,如今多余部分是正额的五六倍,究竟谁超谁?谁是谁的“冗”
?最不像话的是:“超编”
和“冗员”
一样,都特别强调了这个集团的附属性质,似乎他们只是赘肉,没有脑袋和四肢,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,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生命,竟不肯从正面给人家起一个名字。
这样做有助于掩饰重大问题,却很不公道。
其实,描述这个集团的文字并不少见,各个分支的学名和诨名也传下来不少,例如“传奉”
、“小书”
、“白书”
、“帮虎”
、“小牢子”
、“野牢子”
、“白役”
等等。
其中较有概括性的是“白役”
。
“白”
可以理解为白丁或白干,非官身而做官事,不领工资而做官事,这就是白役。
《汉语大词典》将白役定义为“编外差役”
。
我国古代官府的干部职工分为官、吏、役,“白书”
单指编外书吏,见于清代四川巴县档案[154],词典和正史上都查不到。
“白役”
一词流行稍广,却偏指差役。
这两个词中都没带官员的位置,很不尊重领导。
为了弥补这个缺陷,我们不妨依据“白役”
和“白书”
的造词法[155],生造它一个“白员”
。
“白员”
是白役和编制外官吏的统称。
我有一个猜想:中国历代兴衰,与这个未曾命名的社会集团有密切的反比关系——白员兴则社稷衰。
而且,历代都不缺少明白这个道理的人,却又根除乏术,屡战屡败。
在为这个猜想求证的过程中,我发现自己做过五六十条与白员相关的笔记,又几十次上百次地视而不见,与这个规模超过官吏集团的庞然大物擦肩而过,真所谓“有眼不识泰山”
。
这回不能再让它溜了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