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库的银子汇集百川,来历分明,大大小小的河道渠道都是可以俯瞰拍照的。
忽然间,一座大出十倍的水库惊现于国库侧畔,地面径流却只有孤零零的一条毛渠,即正四品官员每年288石米的俸禄,折合白银144两。
按照这种流量,一口水不喝,注满刘瑾家的水库也需要47万年。
实际上,司礼监太监刘瑾虽然也是四品官,但明朝的立法者认为太监无须拉家带口,用不了那么多钱,所以四品宦官的法定收入只有日常口粮和服装,折成银子还不及四品文官的十分之一。
这就是说,地表径流需要500多万年才能注满刘瑾家的水库,而刘瑾的积累仅仅用了五年。
理论与现实相差如此悬殊,难道可以不去考察解释么?
只要一想到解释,任何人都敢断定:地表之下必有潜流,有阴沟,有地下河。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”
,我们就借用世界名人刘瑾的声望,称这套地下网络为“刘瑾潜流”
。
古有食货志,今有财政史。
我半路出家,孤陋寡闻,看过的史、志似乎都把重点放在地表径流上:罗列各州县的钱粮徭役,国家的盐铁茶马,酒榷商税,着重描述并解释种种明面上的开支收入及其变迁。
但是我们已经发现,地下潜流在资源的总流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,不描写“刘瑾潜流”
的财政史只能叫“财政阳史”
,如欲完整,还应该补上“财政阴史”
。
“财政阴史”
很难写,那些阴账暗账恐怕早在阴沟里烂没了,找不着了。
这么说并不是打比方。
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师爷汪辉祖写过一本《学治说赘》,其中就扎扎实实地谈到账本问题,他要求建立四个账:正入簿、正出簿、杂入簿、杂出簿。
正入簿“记银谷应征之数,及税契、杂税、耗羡等项”
;正出簿“记银谷之应解、应支、应放、应垫之数,及廉奉幕修等项”
;这两项都是明账。
杂入簿“记银之平余,谷之斛面,及某岁额有之陋规等项。
应入己者可质鬼神,人所共知,不必讳也。
若额外婪索,是为赃私,不可以入簿者。”
杂出簿“记应捐、应赠之断不可省者,及日用应费各项。”
这后两项显然是小金库的账。
汪辉祖要求官员们经常算账结账。
正入簿亏了,可以先用杂入账上的钱补。
由此可见,清朝的小金库很重要,“断不可省”
,官吏们管理小金库的账目也很有一套,来源和去向都很明白。
主要来源当然是陋规收入,或是下级的孝敬,或是从老百姓手里搜刮的常例。
主要去向则是不能不送的礼物等,也就是对上级的孝敬。
同时还包括一些“正出”
项目中没有的日常费用。
假如我们掌握了许多这样的账本,“财政阴史”
就会好写一些,不过仍缺少“额外婪索,是为赃私,不可以入簿者”
——对这个巨大缺口,恐怕只能拿抄家清单填补一二了。
我下边要做的,就是在刘瑾周围搜集一些历史碎片,尽量拼凑出“刘瑾潜流”
在明朝正德初年的历史横断面。
实在凑不上,就用其他年代的碎片代替,聊胜于无而已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